南京林业大学风景园林学院在2021年中国风景园林学会 大学生设计竞赛中获得佳绩

发布时间:2022年06月17日

以“美美与共的风景园林:人与天调和谐共生”为主题的2021年中国风景园林学会竞赛于2022年6月12日公布评审结果。本次设计竞赛由中南林业科技大学承办。

竞赛分设本科生组和研究生组,共收到有效方案674份,其中包含本科生组365份,研究生组309份。经过评审委员会评审,评选出获奖作品64份,其中,本科组一等奖3份,二等奖6份,三等奖9份,佳作奖14份;研究生组一等奖3份,二等奖6份,三等奖9份,佳作奖14份。

\

 


我院参赛作品《百草拾忆记——城市双修理念下的新安江植物园时空叙事规划设计》荣获本科生组一等奖,《碳奏蓝绿棕梦之曲——基于碳中和理念的城市更新和蓝绿棕碳汇系统构建》荣获研究生组一等奖,《捕风行动——滨海城市应对台风灾害的多重防御体系构建》荣获研究生组二等奖,《碳溶解计划——基于碳核算的“师”民共建园林减碳单元构建模》荣获研究生组佳作奖。两项一等奖也是我院目前为止最好成绩。


本科生组获奖作品

本科生组一等奖

作品名:《百草拾忆记——城市双修理念下的新安江植物园时空叙事规划设计》

参赛学生:吴东辰、季蕴莹、吴语婧、陆滢之、朱丁耀

指导老师:杨云峰、杨艺红

\

 


伴随着城市化进程的加快,许多城市在发展的过程中面临洪涝灾害、生态破坏、蓝绿基础设施单一以及场地传统历史人文基因的缺失等问题。城市中生活的人们渴望了解城市文化和自然景观,却缺乏相应的场地。针对这一现象,我们结合本次竞赛主题“科普花园”展开思考与设计。

本案选址在黄山市新安江流域中的一滨水区域,以城市双修提升策略为前提,进行水生态修复,城市文化织补,通过挖掘新安医学文化基因,寻根中医药草文脉,进行新安江药草植物园叙事性景观提升设计。方案以新安医学发展历史作为时空叙事性景观脉络,狭长的滨水用地作为故事叙述媒介,将电影蒙太奇和长镜头剪辑理论进行园林空间转译,以游园述古今,百草织往忆的方式讲述新安药草故事,以激发人文精神,延续传统文脉,让游人游览时空叙事的园林空间,体验如画般的百草织忆,感知传统文化的千古魅力。


\

 


研究生组获奖作品

研究生组一等奖

作品名:《碳奏蓝绿棕梦之曲——基于碳中和理念的城市更新和蓝绿棕碳汇系统构建》

参赛学生:张译元、刘璐恺、杨轶凡、陈家宇、董俞辰

指导老师:王成康

\

  


参赛方案:

习近平总书记指出在“十四五”时期,我国生态文明建设进入了以降碳为重点战略方向、推动减污降碳协同增效、促进经济社会发展全面绿色转型、实现生态环境质量改变由“量变”到“质变”的关键时期。生态碳汇是对传统碳汇概念的拓展和创新,强调各类生态系统及其相互关联的整体对全球碳循环的平衡和维持作用,本设计选址在钢铁城马鞍山,旨在以高碳排放的棕地空间为依托,运用生态碳汇的方法从生产钢铁的产业链、挖矿阶段、尾矿处理阶段、排放污染物阶段以及产业链终端四个阶段来探寻棕地的碳汇可持续发展之道。设计通过DEM信息技术来构建不同尺度的“蓝”、“绿”、“棕”耦合模型,充分调动山、水、林、田、草生命共同体的碳汇能力,此外从城市发展层面,构建遗产廊道、联合农业、旅游业、第三产业集群发展联动长江三角洲,链接国际碳交易市场共同构建“山水”—“城”—“棕”的天人协调的景观格局,“碳”奏蓝绿棕梦之曲。


\

 

 

研究生组二等奖

作品名:《捕风行动——滨海城市应对台风灾害的多重防御体系构建》

参赛学生:朱惠茹、蒯旭、赵明辉、周泽、黄梦婷

指导老师:赵岩

\


参赛方案:

台风灾害是全球发生频率最高、影响最严重的自然灾害之一,是一个重大的全球性问题。而近些年的全球变暖趋势也将导致台风频率增加、强度加大,严重威胁着人类的生存和发展。在西太平洋沿岸国家中,我国是受台风袭击最多的国家,平均每年有七个台风登陆我国,沿海各省均可能受到台风的袭击和影响。因此,塑造美美与共、与风共生的城市刻不容缓。

本案选址为福建省厦门市东南滨海片区,台风发生频率高,平均每年3—4个。台风带来的强风、暴雨、风暴潮及洪涝、滑坡等次生灾害对人类、社会及环境均造成极大影响。为了缓解台风引起的各类灾害,减少其对人民生产生活的影响,本方案提出海岸计划、城市计划、山水计划三大规划措施,以搭建沿海景观防御体系、重构城市绿色防灾网络、塑造城内韧性山水体系,从而提高城市的抗灾弹性。

 

\

 

 

研究生组佳作奖

作品名:《碳溶解计划——基于碳核算的“师”民共建园林减碳单元构建模式》

参赛学生:曹茜雅、李兰心、韩磊、乔榕、李明慧

指导老师:张帆,张青萍

\

参赛方案:

随着城市化进程加速,许多国家发生超级病毒蔓延、工业化高强度荷载污染环境、自然灾害的爆发等各种问题,因此全球都在鼓励实行“碳中和”计划。中国积极响应相关政策,相关政策的出行以及节能减排技术的开发,使得中国的年度碳排放量开始快速下行。目前,城市承载着我国60%常住人口,碳排放量占我国排放总量70%以上。城市无疑成为我国实现碳达峰、碳中和目标的主战场。

设计紧紧围绕“碳中和”理念,在街区视角下探索园林减碳模式。街区是人民生活基础单元。通过溯源诊断不同类型街区的碳排放量,建立园林减碳工具箱,根据不同用地类型与现状赋予不同权重,经综合计算,得出每种类型街区内最适合的园林减碳单元。同时通过蚂蚁园林模式鼓励市民低碳生活,市民生活中的低碳行为可以获得相应低碳能量兑换相应的花草树木。减碳单元的合理搭配,可以让市民直接参与到小区绿化的管理维护中,增强市民的主人翁意识与幸福感。


 

\

 


声明:此文版权归原作者所有,若有来源错误或者侵犯您的合法权益,您可通过邮箱与我们取得联系,我们将及时进行处理。邮箱地址:dmt_competition@vip.163.com
新闻扩展
竞赛获奖作品
回到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