四川外国语大学三线建设调研团队连续两届荣获“挑战杯”全国大学生课外学术科技作品竞赛国奖 - 行业新闻 - 全国大学生数字媒体科技作品及创意竞赛官网

四川外国语大学三线建设调研团队连续两届荣获“挑战杯”全国大学生课外学术科技作品竞赛国奖

新闻出处:竞赛组委会| 2022年05月10日


近年来,我校的三线建设调研师生团队先后荣获第十六届、第十七届“挑战杯”全国大学生课外学术科技作品竞赛的国奖。“挑战杯”竞赛是由共青团中央、中国科协、教育部和全国学联、举办地人民政府共同主办的全国性的大学生课外学术实践竞赛。

2022年4月,由我校国际法学与社会学院郑昊副教授与张勇教授指导,社会学系本科生刁炜祺、关子昱共同完成的调查报告《找回共同体灵魂:三线企业社区集体主义精神传承与自治实践》,继获得了重庆市“挑战杯”大学生课外学术科技作品竞赛特等奖之后,最终荣获全国第十七届“挑战杯”竞赛三等奖。报告对后单位制时代三线企业社区如何在党建引领下,不断增强社区认同感,实现共建、共治、共享的社区治理现代化实践进行了深入调研与分析,将构建新时代三线企业社区共同体灵魂与三线建设精神传承紧密地联动起来,进一步拓展了三线建设的研究内容,并赋予了新时代的诠释。

指导教师郑昊、张勇与参赛学生刁炜祺、关子昱讨论调查报告

在前一届“挑战杯”竞赛中,由我校国际法学与社会学院张勇教授指导的项目《我是谁?——三线建设移民的身份认同与社会变迁》在获得重庆市特等奖的基础上,最终荣获全国三等奖。该项目由社会学专业本科生蔡茂竹、张宗友、雷明锋、史岭琳、苟渝苹、胥秋林共同完成。项目通过对多家三线建设企业的实地考察和深度访谈,重点探究三线建设移民及其后代地域身份认同问题和群体身份认同问题。研究发现,三线移民的地域身份认同与群体身份认同的变化与时代的社会变迁有紧密联系。

张勇教授带领参赛学生前往四川广安调研

“挑战杯”竞赛被誉为中国大学生学术科技“奥林匹克”,是国内大学生最关注、最热门的全国性竞赛。我校的三线建设调研团队能连续两届获得“挑战杯”竞赛国奖,与该团队长期的研究积累和对学生的悉心培养有密切关系。

早在2014年,基于重庆是三线建设重镇的考虑,张勇教授就组织社会学系教师成立了三线建设与社会发展研究所,这是国内外第一家关于三线建设的研究机构。此后,该研究所不断整合校内多个学科的研究力量,逐渐形成了社会学、历史学、人类学、传播学和心理学等多学科交叉,综合研究三线建设的良好态势,在科学研究、学生培养以及社会服务等方面取得了一定的成效。

近些年,研究团队围绕三线建设领域做了大量的田野调查和学术研究。先后前往重庆南川、綦江、江津、涪陵,四川成都、彭州、攀枝花、德阳、绵阳,贵州遵义、六盘水等20多个地区和40多家三线企业进行实地考察和口述访谈,收集了大量的一手资料。团队重点围绕三线企业发展史、三线工业遗产利用、三线社区治理以及多学科交叉合作等议题展开研究。目前团队成员已主持2项关于三线建设的国家社科基金项目和多项省部级课题,参与3项国家社科基金重大项目的研究,发表CSSCI源期刊论文30余篇。张勇教授作为专栏主持人在CSSCI源期刊组织了多期关于三线研究的笔谈文章和专题论文。

三线建设调研团队赴涪陵816工程考察

研究团队还重视该领域研究成果的普及与推广,并与政府部门、相关企业和文化单位有广泛的交流与合作,力求“经世致用”,服务于地方社会经济的发展。研究团队与重庆市相关部门合作,发起并成立了重庆市三线建设研究会;协助博物馆和文化传媒公司,拍摄了6集《三线人物口述历史》专题片,并参与“老工业基地及三线建设摄影展”的策划;开展了四川、重庆等地三线工业遗产的资源调查与保护利用工作。团队对相关问题的研究与应用产生了一定的社会影响力。

此外,三线调研团队注意对学生社会调查能力和科研创新能力的培养。团队教师多次带领学生前往彭州、广安、涪陵、南川、万盛等地进行田野调查,在增强其体验感和调查能力后,再进行口述访谈、文献阅读与理论分析;指导多名学生撰写三线建设领域的研究论文,自2013级起每年都有相关毕业论文获优秀毕业论文奖,并有多篇论文在各类学术期刊正式发表;团队教师还鼓励学生在前期田野调查和文献收集的基础上,选择合适的主题申报项目或参加竞赛。除了参加“挑战杯”竞赛外,还指导学生申报了国家级的大学生创新创业项目“三线建设亲历者口述资料的收集与整理”并获特等奖。

团队本科生发表的三线建设研究学术论文

目前,调研团队正积极探索一条围绕当代中国重大议题进行多学科综合研究,并将科学研究与学生培养、社会服务相结合的一体化发展道路。


出处:四川外国语大学

Copyright © 2001 - 2023 全国大学生数字媒体科技作品及创意竞赛网版权所有

Copyright © 2001 - 2023 数媒竞赛网(http://www.shumeijingsai.com)版权所有